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博通网 2020-05-31 450 10

《鸿门宴》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”中“从”的用法如何判断

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,名为《鸿门宴》,文中有这样一句话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”。这句话中的的动词“从”是什么用法呢?是否直接是“从”本来的意思呢?
在课堂上,这一句相当一部分学生找不准主干,尤其是谓语。这里如果不从句子上看,仅从词上看,有“从”、“来见”这几个动词,所以,有的认为“从”是谓语,有的认为“来”是谓语等等。
建议大家不着急,先用找主谓的方法试一下,看看自己所找能否通得过,这里不再进行具体地介绍了,如果没有掌握句子成分的,可以参看本人前面介绍的通过“结构+词性”掌握句子成分的文章。
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”的主干是“沛公见项王”。“旦日”是时间状语,点明“见”的时间,是从时间的方面对“见”加以限制,“从百余骑”是方式状语,是点明如何“来见”的(想一想,为什么“从百余骑”不是谓语而是状语)。
“从”从字形上看是一人在另一个后紧跟,所以“从”是跟随之意,但“从百余骑”是否可以认为是“跟随百余骑”呢?
“从”自字形上看有跟随之意,但为什么后一人要紧跟前一人呢?如果后一人和前一人步伐相同,没有前后,又怎会有跟从呢?所以前一人比后一人走得快,以致后人与其有一定的距离,于是后人为缩小距离而紧跟。这可能是有形上的,在无形的文化和心理上的表现就更多了。
比如谁说的正确听从谁的;谁有影响力就顺从谁;谁有权势就跟从谁等等。一句话来说从是有指向的,是后一人“从”前一人,而非相反。
比如是学生听从老师的,而不是老师听从学生的;是子女听从父母的,而非相反。总的来说就是弱者,在下者“从”强者,在上者,不足者从足者等等。
所以“从”是从后人对前人而言的,因此把处后人地位的人放在从前时,则是跟从,因为从后即是前人。但是如果是把前人放在“从”的前方(即左方),则从后的就是从的后人,这样从就不能用“跟从”来解释了。因为是后者跟从他,而非是他跟从后者,所以方向错了,如果是这样我们该怎么对待呢?
子女从父母,这时从用“听从”可以,因为语言是从左向右看的,所以前者不是在左而是在右。所以子女从父母就同“后人从前人”一样。
那父母从子女呢?这时“父母”相当于“前人”却在左而没有在右,而相当于“后人”的子女却在右而不是在左,方向错了,不能在按原方向走了。而是要让它按原方向走。怎么让方向回走呢?也即是从子女到父母,但父母在左,所以要父母从右(子女)开始指向自己了,用图表示:
这样就是父母让子女“从”自己了,因为这种方向是父母这一方调整的,它遵从的是“从”的无形指向性,而非有形的指向性。
这应如何看呢?还能如上用 → 吗?若这样不符合“从”自身的特点,应是沛公←百余骑。但由于是从沛公开始言的,也即是说不是从跟从别人讲,而是从被人跟从的人讲,从被人跟从的人讲则不是跟从跟从自己的人,而应是自己让跟从自己的人跟从。所以在这时,前人对后人就是让后人从。
“从”本身就是及物动词(Vt),可以带宾语,但这里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,而是成为动作的发出者,即施行者。比如“从百余骑”里的“从”不是沛公发生的动作而是“百余骑”发生的。可是“百余骑”这个宾语成为动作的施行者,不是承受者是主语让其发生的这个行为,所以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,这样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了。
金卡戴珊录像 韩国2018三级在线网站 广场舞金达莱盛开的地方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博通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博通网 X1.0

微信扫描